创新教育方可造就创新人才
【编者的话】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之一。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我们应当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期特刊就此展开讨论。
现身说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于炳松:
在科学实践中锻造创新思维
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教师,我所带的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本科生。我认为,对于任何层次的学生而言,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每个组都由若干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搭配组合而成。我带领这些课题组去野外进行科学考察前,给每个组设定一两个框架性的考察目标,并指导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的资料调研,梳理出关键科学问题。考察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研究和团队的合作,自己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汶川大地震前的那次野外考察。2008年3月至5月,我带着6名学生赴四川盆地考察,为找油找气提供科学依据。我给学生们设定了此次考察的总体研究方向:中新生代四川盆地的性质及其与龙门山造山带的关系。
针对上述目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独立思考,学生们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中新生代四川盆地西边是龙门山,那么,其东边的边界在哪里,其原型是什么性质?对此,学生们选择通过古水流方向和沉积物性质的研究来破解问题。在博士生杨国臣的带领下,6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兵分两路在四川各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白垩系剖面时发现,龙门山山前带当时的古水流方向自西向东,而巴中—德阳中江—成都—雅安一线的白垩系中,所测的古水流向呈现自东向西的特征;同时,东西两边沉积物性质的差别也很大。由此可以知道,四川盆地在白垩纪时,是龙门山前一个狭长的前陆盆地。
这样的科学实践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我带领学生作科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探索中,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新事物,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知,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我认为,创新人才需要3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其次,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于事实,获取可靠的数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逼近真理;再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信息,另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基本的原理切入,用简单的理论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学生应当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研究,去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本报记者 毛帽 采访整理
改革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国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对一些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求异思维。
■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并且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1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6个有”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理论界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我们综合研究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界定,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内在可以认为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外在可以看成是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内在和外在协调统一,才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通过中外学者不同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描述,我们归纳总结为以下“6个有”。第一,有可贵的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有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敢于挑战前人已有成果,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勇气。第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对环境变化敏感,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有突破性的发现。第三,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有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目标能够锲而不舍,遇到挫折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第四,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善于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常人之未想,在看似无问题处提出问题。第五,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善于研究型学习,不死读书和读死书。第六,有超常的创新成果。能在丰富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相对于一般专业人员具有超常的绩效。
这6个方面是由浅入深、由创新思维到创新行动并实现创新结果的过程,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相容和相互支持的,只有从这6个方面全面评价才能得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
我们的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彻底改变旧的培养体制、培养模式等绝非一蹴而就,我们的措施和力度与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影响深远。
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又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等,人们习惯于不显山露水。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追求与他人一致,不喜欢张扬的独特心理素质,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求新实践。更进一步讲,由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国家层面的教育体制、学校层面的培养模式、社会和家庭层面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弊端。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
中国大陆至今尚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和中学存在的“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总体上没有根本改变,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践、实习基地和相关费用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反映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是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青年少思想品德状况令人忧虑,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
3 培养创新型人才须多管齐下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特别注重3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认为,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要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主动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学生社团等的作用,在校院两级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环境。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大学生仍处于成长的人生阶段,成长本身就是在摔倒中爬起、在教训中完善的过程。列宁同志说过:“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对一些研究领域保持好奇心和求异思维。要宽容学生,不怕学生说错话、做错事。
其次,要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必须明确规定并创造条件,真正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要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几十门音乐和艺术课程,在开拓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同时,要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并且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再其次,要大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用人制度。
当前,学生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制度不尽科学和完善。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评价中的好学生,不外乎“考试成绩优秀”、“老实听话”、“循规蹈矩”、“遵守纪律”的学生,而那些思想活跃、性格开朗、遇事肯动脑筋、常有自己的看法、爱提意见的学生是很难被评上的。尤其是那些有特长并且为了发展特长而影响甚至耽误了学业的孩子,通常被视为“不听话”、“不务正业”的另类。另一方面,社会上,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社会分配结构忽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导致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人人都能成才”、“四个不唯”等大多停留在口号上,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现象在社会上、在很多单位里还很严重,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环境导向。
要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改变原有考试评价体系和“一份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按照面上引导、点上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进行不同院校分类考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的改革探索。要完善高中学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加快统考科目、内容的改革,调整高校录取程序和办法。
应当构建起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在基础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立交桥,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不同起点的求学者搭建畅通的成才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培养创新人才关键何在
造就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